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
笑翁禅师行状 南宋 · 释大观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九三六、《阿育王山志》卷一一
师名妙堪号笑翁四明慈溪毛氏子。
生有道韵,顶相平满,额广伏犀。
甫冠,锐欲超俗,父兄不夺其志,乃从邑之芦山院野庵道钦薙发受具戒。
使遍参,历依金山息庵观、净慈肯堂充灵隐松源岳诸大老之门,未泮所疑。
时天童无用全禅师妙喜竹篦勘验来者,特卷裓东还,造丈室,用得之眉睫间,问曰:「汝游山僧耶」?
师曰:「行脚僧」。
用曰:「作么生是行脚事」?
师以坐其一墄。
用笑曰:「此僧敢来捋虎须,且令参堂去」。
职师侍香激扬,维劄「尽无用之用」。
嘉定甲戌,妙胜虚席,制使程公覃帖请出世,一香为无用粘。
三年移金山
又三年移报恩。
宝庆乙酉,移虎邱。
明年,闽帅方岩王侍郎请主雪峰
绍定己丑,有诏主灵隐
三年,迁明之大慈开山,移翠岩。
淳祐壬寅,有诏主净慈。
育王久虚席,朝论念迦文真身所在,思能振起者,精择得师。
表辞一再,不许。
淳祐癸卯,领寺,夙弊尽洗,气象一新。
法堂最圮,会其费夥,上出内帑以赐,师倾钵塍,荆湖制帅孟无庵拱又以数万缗助,乃撤旧辟新。
其馀腐桡漫漶,乃葺乃涂。
师以寺昔被遇昭陵而下三朝皆有奎画之笔,今上独未有,乃奏请焉,金榜玉画,交映岩谷。
京兆大资赵公与筹奏以师再莅灵隐,党僧辈惮其严,借势沮之,师亦以痼疾恳辞曰:「既老且病,不能应世矣」。
通守永嘉曹公邰拉同寮徐公献子入山问疾,且谋与制使颜侍郎请于朝,用佛照故事,以东堂佚老。
师笑曰:「吾今日行矣,复何言」。
乃书偈曰:「业镜高悬,七十二年。
一槌击碎,大道坦然」。
掷笔而逝,当淳祐戊申三月廿七日也。
寿七十二,腊五十七。
度弟子二百馀人。
嗣法黄龙道详、翠岩宗古、明因寿岳、连云惟枋、报恩德云、荐福道粲等。
当育王命下之日,师在翠岩,知事往白,涓刚礼仪,师曰:「汝姑去,俟吾报」。
一夕,叶舟从一行一力,昧爽松径,小休于亭,遣报寺曰:「老僧已至,但设堂供表礼足矣」。
太守有不悦于师,一日驺从入山,守绝不与师语,偕至舍利殿,忽问曰:「舍利在何处现」?
师以手指曰:「在此」。
俄绀珠金光发自所指处,一众欣悦,守改敬焉。
初育王有僧名超者,厚于财,死因致讼,财没军资库
至师已廿馀年,方营舍利殿轩,得旨以此其费,而亡僧之名始脱官籍矣。
平居制行,冰檗长物亦不轻用,惟于补常住资,众缘倾倒,无靳色。
如斲石屋以覆明教嵩之窣堵,尊先哲也。
市田归里之宝严院,以助修期,报怙恃也。
至于重锓《妙喜语要》,补刊《大塔铭》,皆表章正宗而开导后学之事。
其涉世如用行,寓缘如云凝,不低颜以趋时,不屈法以顺人,其为人行事皆无用之用。
又以《语录》一编并刊以传。
重刻永明寿禅师物外集序 南宋 · 释居简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八○○、《北涧集》卷五
能使所居山大于天下鼎望禅苑,永明与?
达观卢公之于雪窦也,空寂蕴奥,公尤为先知,出人间世,为龙象,任祖宗九鼎之寄宜矣。
开禧初,余登会稽禹穴
华顶,度石桥,窥昙猷逸迹;
雁宕揽胜,访客儿蜡屐扬帆处;
回乳窦,千丈飞雪。
住山石桥宣无言与余登中峰,公昔著书地。
老头陁出公肖象,碧眸广颡,气廪廪如生。
整饰,书余赞其上曰:「客吟灯残,猿啼月落。
衲被蒙头,千岩万壑。
起破凡夫为等觉妙觉,齐大小乘于钱索井索。
纵大辩于谈笑,寄虚怀于冥漠。
所谓百轴宗镜之文,如太山之一毫芒。
巍巍堂堂,炜炜煌煌。
非心亦非佛,破镜不重光」。
兹又得此集,附益于毫芒。
然则公非用力于骚雅者,亦不在多少间。
独喜某人讲明旧话,重刻以寿古宿,为书于僧统公序后。
天童山息庵禅师塔铭 南宋 · 释居简
 出处:全宋文卷六八一○、《北涧集》卷一○
公名达观号息庵,婺之义乌赵氏子。
高曾皆衣冠。
年十二,喜佛书,勇舍世俗家,父母成其志。
受业于县法惠寺僧正觉,欲超大方,凡鼎望利养非本色衲子住处,往往过门辄掉头。
若正因保社,穷乡遐徼,越岭海,犯霜露,趼足糗粮,寻访不惮远。
应庵于天童,见无庵于道场,后于天封水庵室中,明得二老垂手处瓣香,为水庵有自也。
水庵在闽,横机峻峭,为衲子一关,径往扣之。
一语不浪下,破的而后反。
用觉圆据育王席端,气盖诸方。
有从上爪牙,宿学所严,公分板首,一语一义,反复博约,必尽底蕴,侃侃不相下。
坚于长城,从容佛照
一语不契即去,至龙翔,柏堂虚第一座以俟,识者伟柏堂知人。
开法严之灵岩,阅四五刹。
晚自金山被旨灵隐,坐四夏,用大觉故事,上告老之请,归天童。
又六夏而蜕,嘉定五年七月二十七日也。
腊五十,寿七十五。
龛留七日,奉全身塔于玲珑岩下,得其传者守中、从礼。
度九十七人,永澄、永隆,犹子也。
隆先逝,大事实澄当之。
机用播丛林,具眼者因言得人而印心,泮然一言而忘其所为言,则此窣堵波可以铭,可以不铭。
铭曰:
佛智冢嗣,圆悟灵机,后之跨灶,水庵崛奇,不则不足与有为。
水庵胜幢,只手可支,鼎力在腕,危而不持,不则不足与无为。
无为之为,中下罔知,然则饭猫之钵、翻墨之衣,孰重孰轻,孰是孰非?
直敷文阁致仕鲁公訔墓志铭淳熙五年 南宋 · 周必大
 出处:全宋文卷五一七六、《省斋文稿》卷三四、《经义考》卷二五、嘉庆《嘉兴县志》卷三二 创作地点:浙江省杭州市
绍兴初,鲁如晦、季钦兄弟问学词章,一时竞爽,名卿毗陵张公守、胡公世将争为延誉,或比之二陆,已而同奏名礼部别院。
既仕,各以议论才术自见,为郎、为卿、为郡守监司,职业交举,天子器之。
年至,先后挂其冠,里居康宁,濒八十乃终,《洪范》五福盖庶几焉。
乾道中如晦没,季钦属予铭其藏。
季钦之葬也,二子复以为请,何可辞?
公名字季钦,世为秀州嘉兴人,徙海盐武原
曾祖延厚。
祖惟辨。
父赠正议大夫寿宁,妣硕人刘氏。
公起家左迪功郎临安府馀杭县主簿,以正议年高,求监潭州南岳庙
未几遂丁忧
免丧,为广德军教授,升从政郎
时宰有雅故,公不深求,仅得台州教授,用荐者改宣教郎、知衢州江山县
争讼数十年不决者,公晓以义理,多感泣愧谢。
县旧科籴本、乾、羊钱岁二万缗,二十六年有诏蠲免,而州家用不足,别取之民。
公经画榷酤,以其赢代横敛,公私便之。
守言诸朝,下其法他邑,迁奉议郎大宗正司主管财用,分治于越。
三十一年,明堂赦恩赐五品服。
上登极,继如晦主管官告院,请覈空名告身在诸军者,冒滥顿革,擢国子监丞
未上,改太常丞
隆兴二年冬召对,论人主当法尧舜,及言文武未尽其用,百司不守法度,天语称奖。
监察御史,公以左相陈文恭公参政钱公端礼姻旧固辞。
上谓二公曰:「訔,朕亲擢,何辞」?
二公言:「典故不可违。
欲用,岂无他官」?
乃改吏部员外郎
是岁,浙东西水灾,民大饥疫。
诏郡邑赈济,选郎官察之。
公使浙西,所过发仓廪,人人被实惠,具施行次第归报,又陈荒政六事
上甚嘉纳,特迁一官。
尝摄右史,侍立,上顾左右,称其仪矩凝重,且有端人之目。
俄进太府少卿,轮对及治道机要。
上曰:「卿老成,今处司府,凡事宜尽诚」。
退即条奏文书牴牾事。
上谕宰相:「如鲁訔留意职事,何患不治」?
权大理少卿
公益感激奋励,遇事可言,不以非其责弗言。
如论海道备禦、蕃舶事宜、缗钱会子轻重相权、催科纲运致弊不一,咸得要领。
至言徇私植党,请谒交通,辞尤激切。
会举行出入更迭之制,公在卿寺盖二年矣,首请补外,除直敷文阁江西转运副使
所部适旱,诏趣行,随以玺书询管下雨泽何如。
夙夜布宣上德,岁以不歉,作卷雨楼于厅侧,自为之记。
本道上供米九十馀万斛,岁费钱十馀万缗,造运舟于赣、吉,其来已久。
使臣纲稍积习侵盗,甚则凿舟沉之,大率数年辄欠三十万斛,惟江、袁、兴国建昌四郡专募客舟,未尝损也。
公具以闻,诏官舟、客舟均用,须岁终较其利害徐议更制。
公乃捐枋木钱助诸州雇舟,又蠲民间水脚钱十一万缗,即漕台置艘二百备其阙,而赣、吉船场遂罢。
徙浙东提点刑狱公事,又徙闽路。
公已倦游,力请奉祠,得主管台州崇道观,遂致仕,积官至朝请郎
公之自广德归也,大辟园囿,手自种植,名曰「日涉」。
至是殆三十年,木皆成阴,亭榭增华。
公日从容其间,岁时酾酒会宾客邻里以为笑乐,名士多赋诗美之。
淳熙三年八月十日以微疾卒,前三日犹秉笔作文,临终精神不乱,其所养如此。
享年七十有七。
先娶陈氏,朝议大夫正原之女,继室以其妹,盖忠肃公族也;
再娶曹氏,武惠王之后,亦前卒,皆赠恭人
三子:可宗,登隆兴元年进士第,后又中博学宏词科,终修职郎南外敦宗院教授,人皆惜之;
可群,迪功郎、监潭州南岳庙
可举,将仕郎
五女:长适朝奉郎、知德安府周颉
次适迪功郎、监秀州支盐仓陈纲
次适国学进士胡怀祖
次适迪功郎广德军建平县主簿叶岩;
次在室。
孙男五人:符、籥、筌、策、节。
孙女八人:长适迪功郎、监行在编估打套局黄闻,馀尚幼。
曾孙男、女三人。
初,公卜地于湖州武康庆安乡后汪村之,规画兆域,旁筑息庵,随一祠堂,环以松竹,扁舟时至其上。
公既没,二子奉柩以葬,盖四年三月二十日也。
公力学强记,年十二下笔惊人。
入京师太学,每从儒先质疑义,闻见日广。
刻意古文,耻作蹈袭语,下至尺牍亦可观。
喜论天下事,延对述安危治乱边防形势甚备,两上万言书,极陈利病。
当官务行所学,必欲事事办治。
平居喜称人善而覆匿其短,貌庄气和,轻财重义,勤于接物,少老如一。
著述有《易说》二十卷、《论语解》十卷、《蒙溪已矣集》四十五卷、《后集》二十卷、《须江杂著》六卷《、会稽酬唱》二卷、《刍狗集》十卷、《刍荛编》十卷、《南征录》二卷、《自警录》四卷,编集《祖宗训典》五十卷,编注《杜少陵诗》十八卷,又《年谱》一卷。
昔予摄承词掖,公由会稽入朝,袖诗数十篇为贽,格律高妙,予窃敬焉。
其后公持节按行庐陵,远访予于郊野,自是问讯无虚岁,情好滋洽,非特以葭莩之故也。
既序公出处,又系之以铭曰:
降才者天,成之者人。
如彼良畴,勉其耔耘。
岁有饥穰,我无阨贫。
敏乎鲁公,能济以勤。
既裕于政,亦昌其文。
既食其实,亦彰厥名。
有始有终,以没元身。
肇营新宫,山环水萦。
生乐斯丘,死反其真。
我为铭诗,式谷云礽。
息庵 南宋 · 王迈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四五八、《臞轩集》卷五
大丞相正简公之弟泉卿,吉德君子也,晚作寿藏于府居之东,附庸一庵,名之以「息」,崇清侍郎为书扁。
以其婿洪思义于余为中表,求文识之。
余三以固陋辞,不可,乃申绎其义曰:知息之说者,其知道之所存乎。
东方既明,憧憧而起,朝名市利,野耕道贩。
及暮而归,百动皆止。
此一日之息也。
春律肇始,世故一新,夏暑秋潦,动勚万状。
及冬而休,优游卒岁
此一年之息也。
少而稚騃,求欲无厌,壮怙血气,与物为敌。
及老而安,复命归静。
此一身之息也。
虽天地亦然,迅雷疾电,俄顷交作,飘焉歘焉,观不容瞬,大雨且霁,悉敛于无。
狂涛巨浪,经由百川,澎湃而来,若号若怒,及赴诸海,寂然方平
凡此者皆天地之大息也。
惟有道者能知之,不以吾有限之身与彼之无穷者相剽相击,相靡相刃,而不止也。
是故御神气以游太和,调天均以禦外物,神动而天随,体充而宇固。
方其酬世接物,不将不迎,则虽不息犹息也。
及乎观性之元,求我之始,复与造物磅礴为一,则虽息犹不息也。
叶某生长相门,壮岁就举觅官辄不利,乃顿悟而浩叹曰:「是皆伐我之朴素而溷我之清明者也。
蕉鹿存亡,塞马得失,何足离跂攘臂于其间哉」?
于是弭节此庵,以娱暮日,而以息名之,非真有见于道者,其孰能贯生死于一途、等千古于一瞬乎?
人皆知公以息为息,而不知公以不息为息。
若谓公之名庵,止于庄叟失我息我之义,是舟之刻虽存,而剑已不可索矣。
谓余不信,以问玄冥参寥之徒。
径山佛鉴禅师塔铭 南宋 · 刘克庄
 出处:全宋文卷七六四○
师雍氏,名师范,西蜀剑州人,世积善。
初,昭庆老僧王八师道行高,诵《华严》不绝口,与师父祖善淳熙丁酉,无疾化去。
已而师生,时谓王师再来。
九岁弃小学,投招庆院,院老宿有所诘难,应答如流。
十八岁始成僧,将行脚,母何病,师刲股以疗。
既愈,二亲乃听师游方。
明年成都,见尧首座者,乃瞎堂高弟,言下有省。
其秋出峡至荆南,见玉泉俨。
明年辞去,见保宁全、金山奇,至四明秀岩瑞。
佛照在焉,曰:「范兄方二十,更二十未可量也」。
复至灵隐见松源,净慈见肯堂充,万寿见无證修,华藏见遁庵演,天堂见息庵观
云巢岩、石溪月,皆闻风钦挹。
卒至径山破庵先
师虽遍参诸老,然始终大精进、大悟入皆得之破庵,以禅门枝派言之,盖破庵之子,密庵之孙,上抵杨岐八世。
尝住四明之清凉,移焦山,移雪窦、育王。
绍定壬辰秋,奉诏住径山
梦龙君来迎,既而果然。
次年四月,寺燬于火,有旨出内帑俾师葺废。
恭圣仁烈皇太后上仙,宣召入禁中。
祝香罢,赐金襕袈裟,诣慈明殿,对几筵演法,上垂帘以听。
师举扬奏对,径直详华,天颜大悦,赐号佛鉴禅师,又赐斋及金帛,旷典也。
师以朝廷锡赉、公卿士庶檀信之资,悉力拮据,不三年寺还旧观。
师旦过时以寺距京百里,中涂靡所次舍,至是即梁渚作大兰若,且市良田六十亩廪其徒,世守之。
宸翰书其扁曰「万年正续之院」。
淳祐辛丑寺再燬于火,众谓不可复兴矣,师曰:「自我兴之,自我废之,不可也」。
既而尚方密赉,大檀喜舍,海外日本遣使资助,不数年而寺再成。
又于正续之西二百步作庵焉,藏先后所被奎画于楼,奉祖师与雍氏香火于东西偏,遇始生及祝发日,则饭缁流以报劬劳、训导,宸翰书庵扁曰「圆照」。
淳祐己酉二月,悉以衣盂付众,暂归明月庵。
三月朔,鸣鼓升堂云:「山僧老且病,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,今日勉强出来,将从上诸佛祖说不到处一时抖擞与诸人去也」。
遂起抖擞,云:「是多少」?
众讶之。
翌日疾作,语侍僧云:「时至矣」。
十八日,亲书遗表,说偈而蜕,葬于圆照庵,世寿七十二,僧腊五十六,自号无准
余不及识师,晚尘侍从,净慈主僧妙伦临示寂遗余书曰:「佛鉴吾师也,以塔铭累公」。
余未及答,闻已唱衣,余重垂死而不忘其师也,心诺之。
既告老归山中,病不果铭。
余友溪翁父子及师之徒白云深、无文璨激发余曰:「刘、柳不铭曹溪乎」?
余愧于其言,乃叙而笔之。
昔兜率悦谓张无尽:「公向悦说禅,犹悦向公说文章」。
呜呼,说禅若无尽,庶几大辨才者,而悦之言如此,今世士大夫未梦见无尽脚后,而自谓得少林骨髓,吾未之信也。
余谓师所闻于佛照光退庵奇、破庵十数公,皆大善知识,其问答言句不待余下注脚也。
至于住天下第一丛林,再遭魔厄,万瓦灰飞,而露坐草宿不忍去,必复其旧乃止,使之事国必鞠躬尽力。
其惓惓梓潼丘墓、雍氏香火,使不逃儒,必立身扬名。
余虽禅不及兜率悦,文章不及无尽、刘、柳,凡师始末皆信实可铭。
铭曰:
世有名儒,口吟手披,及坐皋比,士者笑之。
师不执卷,面壁而已,及对龙象,竖起拂子。
少指显禅,多大藏经,万衲谛听,如醉梦醒。
吾闻径山,人天供养,惟佛日师,十期方丈。
无准倍之,今古罕伦,老古锥汉,大德福人。
永穆陵,褒弥天什,帝将遗弓,师乃飞锡。
其来非生,其去非仙,不灵山会,即兜率天。
正续之西,苍翠,昔憩于是,今竁于是。
参数卜商,谓不称师,也垂命,遗言孔悲。
准固作家,亦开士,吾大书之,以诏师弟(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六二。)
筵:原无,据清抄本补。
息庵 南宋 · 洪适
 出处:全宋文卷四七四一、《盘洲文集》卷三○
蛰寮居士觐亲真阳,州小而鄙,无一略可人意。
闻浮屠氏有希赐者释其流,竺贝所译,南祖北宗所传,整整在胸抱。
尝鸣法于州之报恩,今潜于洸口矣。
故道场之南有所卓小庵,因踵之。
龙江来前,冱洄迤折,嘉山群侍,左环右踞。
旁睨崇木,清阴接人,为之踌躇移时。
一月,舟下番禺,历洸口山椒,有古招提,一僧頄面弊衣,方羊林下。
即之为谁?
希赐
与之语,始印所闻。
曰:「吾结茅英山,将老焉,异日寂灭,又将塔焉,名之曰『息』,可乎」?
居士曰:「师欲息其身如槁木者耶?
抑欲息其心如死灰者耶?
将消摇放旷、草衣木食,以息其生耶?
抑端坐长往,使门弟子鸠骸甃卯,以息其死耶?
如曰息身,是身是幻;
如曰息心,无心可息。
日月往来不能持久,何以息其生?
风至叶脱,水静沤散,虽以遗体饲飞走可也」。
矍然起曰:「善哉!
庵后有石壁立,吾将刻兹说」。
居士曰:「庵可息也,石可刻也;
庵可毁也,石可贺也」。
育王笑翁禅师行状 南宋 · 释道璨
 出处:全宋文卷八○八四、《无文印》卷四
师讳妙堪号笑翁,俗隶庆元慈溪之毛氏。
广颡平顶,骨清气豪。
十岁能诵《金刚经》。
从野道钦受释氏学,登庆元三年具足戒,入讲肆习《天台止观》。
久而舍去,依金山息庵观,求离文字法。
三年还京,参松源岳灵隐,不契。
时天童无用全妙喜竹篦陶冶学者,径造其庐。
无用问曰:「行脚僧?
游山僧」?
师曰:「行脚僧」。
无用曰:「如何是行脚事」?
师以坐具便摵。
无用曰:「此僧敢来者里捋虎须」!
俾参堂室中,常示以狗子无佛性话。
一日拟开口,无用以竹篦劈口便打,师应声□□云:「大荼毒鼓,轰天震地,转脑回头,横尸万里」。
无用颔之,曰:「是汝本有之事,吾不能以毫末加损若也」。
久之侍香,朝煅夕炼,遂竟其学。
辞去西游,历登诸老门,法无异味,遂回天童。
无用入灭,上首约翁久主报恩,致师分座。
太守程公请出世妙胜一香供无用,迁金文,移光孝。
乙亥大旱,祷雨州治,郡将以道居左偏,师谓释左道右,旧有成法,力争不可,退归雪窦,申明于朝,得旨仍旧乃已。
忠献史卫王以堂牒除台之报恩。
天台旧无律宗,师与大卿齐公议,合十寺为大刹,筑坛场,命负毗尼学者倡南山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,至今为定制。
朝命徙虎丘,闽帅侍郎王公以雪峰来聘,事闻庙堂,不许。
王公移书,谓南方佛法不竞,暂借若人作兴之尔。
得旨乃行。
雪峰虽屋大众多,然僻介岭海,江湖之士鲜至,礼文法度视江浙有欠,师作新更始,不崇朝改观。
南中土狭民贫,公家视僧寺犹外府,雪鼓公参费以巨万,师请于朝,特旨蠲免。
地多虎,或暴人通衢,师率众凌晨行道,旦望设冥,厌禳驱逐,著为定式。
人父子相语曰:「微翁,吾其鬼矣」。
雪峰僧堂二,曰留香,曰众香。
师至,众集如海,更辟妙香处之,且斥南人所施金帛敞寮曰禅悦,以便宴息。
三年,卫王使来请开山大慈。
京师高原泉散席灵隐,诏领住持事。
灵隐虽擅山川之胜,而逼近屠沽,贻□林壑,师撤其庐,揭关飞来峰外以限喧寂。
近时住山道人凿山穴塔,多龟食形胜,师谓云居祐禅师所建三塔雅合古制,奏乞禅律户用其法。
明教坏塔卧永安荆棘间,几不免暴露,师斲石屋其上。
冷泉亭卒挟公家势,小不可意则为寺威福,师禀京兆去其籍。
飞来峰旧言有神倚峰为祟,岁时必享以牢醴,否则辄祸寺。
师言非浮屠氏法,设冥易之。
革非去谬,率多此类。
卫王以大慈完美,迫师东征,随其行者皆一时龙象。
师审法立度,去浮务约,虽大智复作,无以易之。
卫王薨于位,师叹曰:「法舟既沉,吾亦从此逝矣」。
庵居上,或往来天衣。
寺丞张公以翠山招致,不就,归隐雪峰
台州使君陈公遣使以瑞岩邀之于道,瑞岩主事师严明,欲寝匿符命,衲子与之致争,有禠衣裂面者。
师勉领寺事,逾月遂行。
无何,江心牒至,监丞史公强之,乃起。
师虽游刃小刹,持规挈矩,若俨临万众。
雅柏堂旧庐于荡阴,行将逸老。
净慈诏下,丐辞不允。
大参余公书来,谓不可重违君命,黾勉绝江。
明年,廷臣奏端、嘉以后牒廉僧众而免丁不加畴昔,欲增常制三之一,荆湖总臣又奏令僧道买紫衣师号,俾以衣号住持。
师以为审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,吾道殆矣,奏疏殿陛,上书庙堂,其议遂寝。
诏徙天童,师以生母瞽而耄,侍右无子侄,力辞。
东归,栖迟翠岩□,斥田百亩归西寺,筑堂奉先世香火,岁七月望为忏摩法以赞冥福。
姑苏承天毗陵华藏、四明瑞岩聘命交至,皆坚卧不应。
育王虚席,有旨起师,再辞不许,乃奉诏。
表章大觉,祖述妙喜
方秩然有序,天童除书至,师曰:「极弊大坏,天育犹伯仲,去此即彼,固非舍剧得閒,吾方有事于大觉之堂,委而之他,孰任其责哉」!
封章朝闻,俞音夕下。
师乃葺乃理,不徐不亟。
移书荆湖制使孟侯,得钱百万,不数年,内外更张几五之四。
师以育王望刹,表于东海,自昭陵而降,宸章奎画后先照临者三朝,而皇帝宝翰独未有,奏以为请,金榜玉章不逾时而下。
大觉塔铭,吕丞相惠卿所制,刻石东京净因,兵兴以来,东南学者多不之见。
师住山日,客有以墨本献,师即刻之山中。
《大慧语要》板于径山者再燬于火,师以起废馀力,复刊行之。
痴绝冲退灵隐朝议士论咸徯师至,诏黄已行,为挟势力者易之。
戊申春京兆大资赵公书来,请再莅净慈。
师旧苦痹疾,至是增剧,作书谢之曰:「既老且病,不能复游人间世矣」。
通守永嘉曹公拉同僚徐公入山问疾,曹公谓:「师病久羸甚,盍致寺事。
当与侍郎颜公议,请于朝,用佛照故事,以东堂养老」。
师曰:「去计已决,但待公为别,不敢闻命也」。
从容叙世契,移顷,命纸笔书遗表,作寺丞张公书,援山谷晦堂例,请主后事。
遗嘱数百言,通遗书谒佛事,入祖堂,开语录,建藏塔,丛林典故并不许讲。
书四句偈辞众云:「业镜高悬,七十二年。
一槌击碎,大道坦然」。
置笔与曹公诀别,右胁而逝。
其徒如所戒,后五日,用亡僧法茶毗。
僧众三诵无常偈,维那措火,薪尽火灭,灵骨不倾倚,端坐如生,五色舍利如珠如豆者毋虑千数。
士民淘沙洗泥,皆满所欲。
崇台数尺,夷为平地。
淳祐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也。
师刚果强毅,公勤廉明,训徒说法几四十年,意小不合则脱屣而去,海内视其去留占丛林盛衰。
建议立论,非兼利天下不为。
宝、绍间,受知君相,以大法自负,论人无恕辞,厉士无恕法,多聚谤丛怒。
卫王薨,异时嫉胜己者或欲困之蒺藜,师不战不祈,卒无所施其术。
晚节末路,言益峻,行益危,道益著,昔之怒者欢以和,谤者信以服。
呜呼盛哉!
尝谓善知识所以标准斯世,行为上,言次之。
数十年来,有言者不必有行,师独回首于万波横流之际,涉世处死,毫发无遗恨者,良以此也。
寿七十二,腊五十七。
度一姓子二百馀辈,得法自黄龙道详而次,皆有闻于时。
言行风旨纪于此者,盖存十一于千百,立言君子或有取焉。
径山无准禅师行状 南宋 · 释道璨
 出处:全宋文卷八○八四、《无文印》卷四、《无准师范禅师语录》卷六
师讳师范号无准,生于梓潼雍氏。
九岁依阴平山僧道钦出家,经书过目成诵,而又喜阅宗门语要。
师兄澄道印有声讲席,每以机缘诘之,师应荅如响。
尝因诵经次遽问曰:「看什么经」?
师举卷曰:「如是经」。
惘然。
师一日以女子定话问以义训解释,师笑而已。
绍熙五年十月登具戒,即欲南询。
母何氏病笃,师刲股救疗。
明年成都坐夏。
法首座老尧,瞎堂高弟,道行四川,师请益坐禅之法,尧曰:「禅是何物?
坐底是谁」?
师受其语,昼夜体究。
一日如厕,提前话有省。
六年,次荆南玉泉寺,有言老宿者尝参大慧觉老,宿见琏穷谷,师周旋二老间,多获其言论风旨。
明年辞去,见保宁全无用金山退庵
退庵问曰:「远来何为」?
师曰:「究明己事」。
退庵曰:「生死到来时如何」?
师曰:「渠无生死」。
退庵曰:「参堂去」。
久之,游四明,依育王瑞秀岩
佛照禅师东庵印空叟分座法席,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,如觉无象、康太平、渊清叟、琰浙翁、权孤云、嵩少林辈皆在焉。
有老深首座者,蜀人,久病,师为执侍汤药
深平生惟一喝用事,佛照问疾次,谓深曰:「深首座何不下一喝」?
深却喝。
佛照曰:「犹作主宰在」。
顾谓师曰:「何处人」?
师曰:「剑州人」。
佛照曰:「带得剑来么」?
师随声便喝,佛照笑曰:「者乌头子也乱做」。
师年方二十,而临机不屈类如此。
贫甚,无资薙发,故佛照室中常以乌头子目之。
空叟尝指师谓众曰:「范年方二十,更二十年,未可量也」。
已而绝钱塘,见岳松源灵隐,往来南山,屡入充肯堂室,栖迟北山六年。
吴门,谒万寿修无證。
先破庵西华秀峰,遂往依焉。
堂僧十馀辈,皆饱参宿学。
有纯颠者于入室次,横机不让,破庵打至法堂,且欲逐出,师解之曰:「禅和家争禅亦常事,何至如此」?
破庵曰:「岂不闻道我肚饥,闻板声要吃饭去聻」?
师闻其语,不觉白汗浃背。
无何,辞往华藏,依演遁庵
三年复还灵隐破庵居第一座。
斋馀同游石笋庵,庵之道者请益曰:「胡孙子捉不住,乞师方便」。
破庵曰:「用捉他作什么?
如风吹水,自然成文」。
师于侍傍平生碍膺之物,不辞而去。
约斋张公镃广惠新创,请破庵开山,师偕往。
执侍三年,散席,同登径山
又三年,破庵过天童扫密庵塔,偕师绝江。
逮其赴穹窿,师留天童,依观息庵,俾归藏司,不就。
破庵退穹窿,归径山,师往省候。
破庵迁寂,付密庵法衣顶相,师不受,惟领圆悟墨迹及密庵法语。
既举丧,遂访旧友岩云巢于穹窿,与首众。
云巢迁瑞光,复居板首。
无何,泉高原四明梨洲命,高原谓人曰:「范首座肯往,吾当一行,不然,虽兜率内院不往也」。
师遂与俱。
四明诸山以仗锡为高绝,而梨洲距仗锡又二十里,寺在绝顶,高寒荒落,非人所居。
师婆娑其上,三年如一日,麻麦豆,仅给日食,而未尝有饥色。
既而以台雁未到,拉月石溪同游,至瑞岩
时云巢领住持事,留分座。
忽夜梦伟衣冠者持把见授,翌日,明州清凉专使至。
师以倦游力拒其请。
适数僧来访,自言旧业清凉,幽邃深靖,古称小天童,寺之护法者其姓,灵异甚著。
师省前梦,乃易书受请。
入院,见所谓伽蓝神,衣冠人物与畴昔所梦无异。
升堂开法,一香供破庵
借庵时寓育王,以师开堂语举似秀岩秀岩惊异曰:「始终作家」。
且曰:「之人也,清凉不可久留矣」。
三年,京师诸禅以焦山举师,密院奉化津遣,师不赴,再劄乃行。
期年,迁雪窦。
三年,被旨移育王。
又三年,嵩少林散席径山,朝命以师补处。
京师,见丞相史卫王
卫王曰:「径山住持,他日皆老宿,无力葺理,众屋弊甚。
今挽吾师,不独主法,更张盖第一义也」。
明年寺燬。
先是,师梦有烈丈夫授以明珠二十一颗,莫知谓何,及寺焚,则四月二十一日也。
师逆知其数,不动容变色,安众行道,如无事时。
是年七月,有旨入内。
上御修政殿引见,师奏对详明,上为之动色,赐金襕僧伽黎,仍宣诣慈明殿升座,上垂帘而听。
上谓大参陈公贵谊留心内典,以师所说法要示之,陈公奏云:「简明直截,有补圣治」。
乃赐佛鉴禅师号,并缣帛、金银钱、香合茶药等,侍僧各赐金帛有差,仍降银绢、僧牒,俾助营缮,宠光锡赉,由佛照以来未之有也。
三年寺成,又六年复燬。
师不惊不变,不徐不亟,而多助云至。
荆湖制帅孟侯珙、蜀之思播二郡与夫海外日本,皆遣使委施。
不数年,寺宇崇成,飞楼涌殿,如画图中物矣。
去寺四十里,筑室数百楹,接待云水,堂殿楼观,凡丛林所宜有者悉备。
皇帝亲御宸翰,赐额曰「万年正续」。
市良田九千亩,奏其徒以甲乙主之。
正续西数百步,结庵一区,为归藏所,上建重阁,秘藏后先所赐御翰。
敞室东西偏奉祖师与先世香火。
遇始生日,为饭僧佛事以赞冥福。
盖自狂鞑犯蜀,师之先祀遂绝,天性至爱,有不可解于心者。
上闻而嘉叹,赐扁「圆照」,详见待制李公心传所记。
洞霄介临安左,衲子登山者必枉道过之,县市丛脞,食息无所。
旧有保锦废寺,师葺新之,买田具爨,至者如归。
绍兴初,立国钱塘,北马骈集,至无所容,以浙西濒湖草泽为牧荡。
马政废,许有力者围而为田,赋税加民田三之一。
端平更化,廷臣言事者以围田多隐冒,复行经界,京师豪贵家举不免。
寺之广陵一庄,悉指为围,师诣阙敷奏,有旨特免。
径山虽在万山间,而樵薪不给炊爨,旧募民入山樵采,辍其半以酬力役。
四山濯濯,实由于此。
师置田千亩,立局收掌,取直庸工,贷山林斧斤之厄,且植松种杉数百万,补其形胜。
淳祐戊申秋,寺再成,师筑室明月池上,榜曰「退耕」,乞老于朝,而旧疾适作,涉春不愈。
三月旦,升堂示众曰:「山僧既老且病,无力得与诸人东语西话,今日勉强出来,从前所说不到底,尽情向诸人面前抖擞去也」。
遂起身抖衣,云:「是多少」?
十五日,集两班区画后事,亲书遗表及遗书十数,言笑谐谑如平时。
或告以末后大事,和尚宜作主宰,师曰:「才作主宰,便不是也」。
其徒以遗偈为请,师笑曰:「我未检《韵略》在」。
医者诊视次,师谓之曰:「汝未识者一脉在」。
十八日黎明,索笔书偈,侍僧以纸笔至,师曰:「第一句道什么」?
僧云:「此是第二句」。
乃执笔疾书云:「来时空索索,去也赤条条。
更要问端的,天台有石桥」。
移顷而逝。
停龛二七日,遗表上闻,上遣中使降香赐币。
四月一日归正续,二十日身塔于圆照,治命也。
师风神闲暇,襟度夷旷,宽而不弛,明而不察,无厉声恶色。
有徒数百辈,视之如路人。
端居丈室,无异玩兼味,澹然如常僧。
吴民好施,频年持钵不下十数万,既付主事,不规规焉计其出入,或负之亦不较。
处逆境大变,雍容恬适,略不经意。
寺之再火也,师坐喝石岩,诸力负行李,中途发钥,挟出过半,师目击之,终身不道其姓名。
尝小出,臧吏失职,为有力者负其所重。
后得其人,其徒执而讯之,师曰:「吾无是物也」。
纵不问。
炎火方烈,众皆诘责延燎主名,师适见之,遽告曰:「若固在是耶,急逸去,主事见执则不尔恕矣」。
三门右趾建层阁,上安万佛,下敞僧寮,费以数十万,大风一夕而仆。
师归自外,众谓不堪其忧,师则曰:「犹幸倾覆之早,加以数年,安僧其下,其不伤人乎」!
宽仁大度率类此。
幼不嗜学,闲居未尝执卷,鼓鸣众集,肆口而说,多不病繁,少不病简。
不为险辞怪语簧鼓后学,平夷而峭峻,简明而圆活,如转丸于千仞之冈,纵横高下,无影迹可寻。
踞坐筹室,迅机痛快。
破山截流,至于随病与药,能曲施方便。
常曰:「合掌问讯,总识得伊来处」。
不录过,不没善,不受谮愬,不执法厉众,是以天下之士归之如市,融火煽虐,万瓦灰飞,虽露坐檐宿,不忍舍去。
故其得人,视同时诸老为最盛。
异时主径山者有道如大慧老人,曾不十岁,师坐方丈垂二十祀,年谷屡登,有众如海,虽两丁大厄而旋复旧贯,呜呼盛哉!
昔人谓前辈言行不见传记,后世学者无所矜式,盖当时门人弟子之罪。
某朅来径山,间侍师座。
师不鄙其愚,凡其家世之本支、出处之次第、师友之渊源,详以见教。
某窃听绪馀,佩服惟谨,因思晓莹之状浮山圆鉴,寂音之传石门云庵,起居言动,纤粟不遗,其师生之义浮于翰墨。
暇日,因叙次所闻,以付侍史,为他日大书深刻张本。
晚学不文,固不敢上班前辈,然义理之在人心,古今天下无二揆也。